鹦鹉螺化石来自地质古生年代的第二纪奥陶纪,时间距今大约为5亿年前,至迟不晚于
4.4亿年前,重约15千克,直径33厘米,厚10厘米。
鹦鹉螺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是极其珍贵的观赏贝类,因贝壳表面有赤橙色火焰状斑纹,酷似鹦鹉而得名。
通常栖息在深海底层,主要以蟹类、虾类和海胆等为食。
最早发现于寒武纪晚期,奥陶纪最盛,种类繁多,分布极广,此后逐渐衰退。
世界上只存鹦鹉螺一个属三个种。
现收藏于黄河博物馆。
鹦鹉螺在198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鹦鹉螺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生物,其保护级别很高。为了更好地保护鹦鹉螺,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1982年,《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将鹦鹉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该名录是一个旨在评估全球生物多样性状况并确定重点保护物种的列表,其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制定和发布。被列入这个红色名录的物种,通常被认为处于灭绝或极度濒危的风险中。
鹦鹉螺目前主要受到非法捕捞和海洋环境恶化的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种珍稀生物,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同时采取措施改善海洋环境。
鹦鹉螺号是一艘泰坦尼克号的姐妹船。它在其首次航行中,于1914年3月29日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途经法国瑟堡和爱尔兰科夫船厂,向美国纽约的旅程。然而,在它的旅途中,遭遇到了多次的失事和灾难,包括机器故障、接近冰山和燃料短缺等等。
最终,它于1914年4月14日被迫停止航行,然后在海上漂流了数天之后,于4月18日在百慕大海域沉没。总共有1232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