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的家乡在湖南安化,家门口有一条名为资水的河流。当资水流经他家门前时,两岸的石壁突然耸立,宛如一扇敞开的大门。河水清澈透底,深不见底,形成了一个深邃的石潭。在这石潭之中,有一块形状方正的大石,犹如一枚巨大的印章从水中凸起,陶澍因此将其命名为“印心石”。而他自己读书的地方,也因此得名“印心石屋”。
这个故事在陶澍向道光皇帝描述家乡时被提及。道光皇帝听后觉得十分有趣,并亲笔题写了两块“印心石屋”的匾额,一块较小,另一块较大。从此,陶澍在任职和所经的名山胜地,都喜欢摹刻“印心石屋”的石碑。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陶澍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更展现了他对学问的坚定追求和砥柱中流的决心。他将读书的地方命名为“印心石屋”,意味着他的学问和人格都如同那坚硬的印心石一般,坚定不移。而他到处摹刻“印心石屋”的行为,则是他对自己学问追求的执着体现,也是他希望自己的学问和理念能够像那印心石一样,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
总的来说,陶澍和印心石的故事是一个充满了家乡情怀和学问追求的动人故事,它体现了陶澍对家乡的热爱,对学问的执着,以及他坚定的人格和学问理念。
陶潜归田园的原文是《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往事之所以然,童心与时偕行!”。这篇诗描绘了陶潜离开官场归到田园生活的心情,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澍教授是干研究地理学的。
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系-地质系环境科学与健康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系-地质系环境科学与健康博士学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200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主要从事环境地理学研究,在微量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区域环境过程研究,微量污染物的形态,迁移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区域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区域归趋模型与风险评价,污染物界面微环境行为等方面取得系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