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前三名依次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
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
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必有标志性的创制,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1.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2.状元,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第一称状元;
2.榜眼,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
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榜就是人们所说的黄榜;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
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
“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童生指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资格之前学习举业的读书人,秀才指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有知识的人。
解元是中国唐代对乡试第一名的称谓,中国唐代科举中举进士者都由地方解送入试,沿称乡试第一名。
状元又称鼎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
榜眼科举时代对殿试第二名的美称。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