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张会讲: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沙龙
公元1167年(南宋乾道三年),著名理学家朱熹自福建崇安抵达长沙,与时任岳麓书院主教的张栻就“《中庸》之义”切磋学问,史称“朱张会讲”。朱张二人都是南宋时期顶尖的理学家,在阐发儒家学说上造诣颇深。二人一见如故,日夜讲学,慕名而来的听讲者者数不胜数,盛况空前,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一时传为美谈。“朱张会讲”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历时达两个月之久的一场大腕级学术沙龙,既开创了书院自由论学的风气,更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曾国藩:“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1834年,一个名叫曾国藩的湘乡人,来到湖南最高学府岳麓书院学习,师从书院山长欧阳厚均。曾国藩读书刻苦,诗文俱佳,颇受老师赏识,可以说是岳麓书院“学霸”级人物。学成之后他便进京赶考,虽历经挫折,最终考中进士。曾国藩在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精神的陶冶下,一生于“立德 立言 立功”上皆有建树,得到毛泽东、蒋介石等后辈的大力推崇,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
3、毛泽东:半学斋里的“新村生活”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不愿仓促就业,而是与蔡和森等寄居在岳麓书院半学斋(当时为湖南大学筹备处),一起实践建设“岳麓新村”的理想,试图改造中国与社会。毛泽东在这里,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他渴望和“工读同志会”的朋友们一起自食其力,同时又利用读书交流的机会探索中国的出路,弄明白解决社会不平等的方法。可以说,当时的毛泽东真正做到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这里的时光虽然短暂,却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同学周士钊专门填词,怀念这一段岁月。
线路一:乘车到达东方红广场,由岳麓山南大门进入,经由岳麓书院——爱晚亭——舍利塔——古麓山寺——观光长廊、古炮台——鸟语林——云麓宫——穿石坡湖——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公墓——岳麓山南大门。途中还会经过半山亭、白鹤泉、黄兴墓、飞来石、印心石屋等一系列景点。这条线路的特点就是游览景点全面,不走回头路,都从南大门进十分方便。
线路二:乘车到通程,从岳麓山东门进入,若不是自己开车来,那么进门后有三种选择:一、乘坐缆车上山;二、乘坐游览观光车上山;三、步行上山。
缆车和观光车没什么好说的,交钱即可。这里主要讲一下步行,从此处步行上山,路面不是很陡峭,路也比较平坦,路上行走的人也比较多。若是闲来无事,从这里到山顶,然后南门下山,总共最多需要半天时间,这是一个锻炼身体,欣赏佳境的不错路线。登到山顶后,有几条路线需要在选择:一、古炮台——观光长廊——鸟语林——云麓宫——穿石坡湖——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公墓——岳麓山南大门;二、古炮台——观光长廊——鸟语林——云麓宫——古麓山寺——舍利塔——爱晚亭——岳麓书院。
名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3、彭浚(1769~1833) 字映旟,号宝臣,清湖南衡山县沱字十五区王子塘(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人。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十年(1805)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内阁侍读学士等清贵之职,成了当时文坛上第一位领袖人物。
4、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 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
5、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典故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