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杜甫的四个时期及相对应的诗句
时间:2025-05-12 23:13:34
答案

杜甫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中青年时期

青年时,作为官三代的杜甫并不缺钱,四处游历,与李白、高适唱和、仙游,成为佳话。这个时期杜甫的作品热血豪迈,气势蓬勃。代表作首推《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年时期,他流寓都城谋求功名未果,但是眼界逐渐转入对社会现象的审视和批判,代表作便是柏梁体古体诗《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诗句语言铺排,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虽然不见讽刺的语言,但在维妙维肖的描摹中,隐含讥讽,入木三分。在这段时间,由于父亲的去世,家用短缺了起来,杜甫开始自谋生路,但是并不顺利,不过口里还是很硬气的。

贼陷时期

安史之乱,杜甫去投奔朝廷被叛军困于长安。幸亏名声小,没人对他看管。郭子仪大军压城,他找准机会跑到了唐肃宗身边,面色如菜、衣衫褴褛却忠心耿耿,唐肃宗让他当了左拾遗。后来因言获罪,流贬出京。

这段时期,是杜甫一生中痛苦最深重的时期,战乱四起,忍饥挨饿,归朝前就是个流民,而被流贬之后沿途看到老百姓深受战火荼毒,也让杜甫的作品沉痛郁结。而他在后期流贬之际的叙事性歌行体“三吏三别”也成为记载安史之乱社会动荡,百姓离乱的史诗性作品。我们称其为“诗史”。

困于长安之时的代表作当属《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而成为“诗史”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篇幅太长,这里就不引用了。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身份,对诗人在乱世中的见闻进行了仔细的记录,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巨大不幸,表达了诗人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寓居成都

杜甫辞官后在成都安定了几年,有高适和严武的关照,算是宽松闲适。而这几年的作品,在格律诗技法上日趋成熟老练,意境更加圆熟,不过相对于灾难深重的那几年,作品风格相对轻松,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明显体现出杜甫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文感情相照理论“文章憎命达”。

不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成于这段时间,算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歌行体,不能证明他在格律上的成就,只能说明即使在这段相对轻松的人生里,杜甫的日子依旧不好过而且还是“忧国忧民”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自己屋子烂了,想到的是“天下寒士”,此心真是可比日月昭昭。

同时因为相对轻松的缘故,杜甫在这一时期写了《戏为六绝句》,对格律诗,复古诗风等诗坛乱象做了一个总结,对初唐诗事算是来了个一锤定音。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是其中一首,充分肯定了初唐四杰对齐梁体诗歌浮华空洞的批判,对唐诗的意象昂扬走向做出了肯定。六首诗从不同方面,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当时诗歌评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正确的意见

晚年流离

因为关照杜甫的严武暴病离世,杜甫失去了蜀中的靠山,携家眷离开草堂,一路东下到达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个月,其间所创作诗篇数量450余首,是流传下来杜诗的三分之一。

这段时间是他穷困潦倒的时期,又身体抱恙,但“文章憎命达”,这也是他诗作爆发的阶段。无论平仄、对仗等体式,还是起承转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来。他的诗句在格律中游刃有余,功力已臻化境。

《登高》就是杜甫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我在前面有单独的赏析文章,这里就不过多解释了。晚年漂泊的江湖悲愁同时切合了大时代混乱和老百姓日子的艰难,也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不违他“诗圣”之名。

而从格律上来讲,此诗为古今七律第一(《黄鹤楼》为半律体)。

杜甫的含水的诗句
答案

《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译文

三月桃花汛期来临,浣花溪水涨势很猛,淹没了之前留下的水痕。

清晨,上涨的春水已淹没到沙滩边缘,柴门倒映在碧绿的水色里不停晃动

接上钓丝,换好鱼饵,正好可以垂钓;以竹筒缚水车,旋转引水,恰好可以浇灌小园。

草堂溪水前,增添了无数飞鸟,它们争相洗浴,相互喧嚷。

杜甫的四大时期的主要事迹
答案

杜甫的创作生涯通常被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事迹和创作特点

1. 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这一时期的杜甫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广泛阅读并游历了许多地方,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诗歌内容,并奠定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基础。在这期间,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游历生活的描述。

2. 困居长安时期:此时期的具体时间范围没有明确说明,但这是杜甫开始体验社会现实和个人困境的阶段。他在长安尝试仕途,但并不顺利,这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开始显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3. 乱世为官时期:这一阶段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战争惨状和人民疾苦的诗作,如《春望》等著名作品。

4. 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9—59岁):晚年的杜甫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漂泊至西南地区。在这一时期,他的生活困苦,但诗歌创作却达到了高峰,创作出了许多深刻描绘时代苦难和个人遭遇的杰作,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综上所述,杜甫的一生是充满波折的,他的诗歌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社会的变迁,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他的诗作,可以窥见唐代那个动荡时期的社会面貌及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

推荐
© 2025 欧安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