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是流行于山东省淄博市的地方传统音乐,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由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聊斋俚曲以明清俗曲作曲牌,以白话方言为载体,用曲牌联套为结构形式,以唱白相间、散韵交织作文体,编织成了包含小曲、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的艺术综合体。其中,蒲松龄运用地道的、通俗的、新鲜的淄川方言写就的作品,道尽了那个时代的穷人们的刻苦心酸,使得聊斋俚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它流行于山东省淄博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聊斋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的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也有人称“蒲松龄俚曲”。它用明清俗曲作曲牌,以白话方言为载体,用曲牌联套为结构形式,以唱白相间、散韵交织作文体,编织成了包含小曲、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的艺术综合体。
聊斋原文:《辛十四娘》 译文:辛十四娘,钱塘人氏,貌美如花,蕙质兰心。年方二八,尚未婚配。一日,她去郊外踏青,不慎落入水潭,幸得一书生相救。书生名唤王元丰,与辛十四娘一见钟情,二人遂结为夫妇。婚后,二人恩爱有加,琴瑟和鸣。
然好景不长,王元丰因病去世,辛十四娘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后,辛十四娘思念亡夫成疾,香消玉殒。